市场中,烟丝散发着浓郁的香气,当地人都愿意称它为“刀烟”。 玉溪素有“云烟之乡”的美誉,而江川区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更是孕育出了优质的烟叶,成为玉溪优质烟叶的重要产区之一。长期以来,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与烟叶结缘,并衍生出了独特的烟文化。 如今,在江川的街巷和农贸市场的摊位上,经常会看到用报纸包裹或袋子盛装,散发着浓郁香气的烟丝。过去,这种地方特产,曾随马帮清脆的铃声运往玉溪、峨山、新平、普洱,到达缅甸、老挝,甚至是更远的印度…… “新市场”的诞生 除江川外,玉溪的很多地方都能看到烟丝的身影。江川上点年纪的老人更愿意称它为“刀烟”,意思是用刀切制的烟丝。 江川人赵鹏今年已83岁高龄,是云南古滇国书画院院长,身体硬朗,思维清晰,且熟知江川当地人文风物。他说:“以前,我的父辈曾被江川当地一个姓李的老板雇佣切烟丝、推烟丝做成刀烟,并用当地马帮运往滇西等地售卖,再把外地盛产的盐巴、茶叶、红糖等运回江川销售。马帮将运回的商品售卖后赚了钱,一部分人富了起来,便在城中老街心和上营之间择地,建盖了许多样式新颖的房子,比如说金家的大七间等。” 行至赵鹏口中的老街心和上营之间,只见这里处于城中闹市,离具有数百年历史的老街心仅一路之隔,当地人习惯将此地称为步行街,或是“王字街”,是人们休闲购物的场所。其间,还夹杂着不少中国传统建筑,与周围的现代化建筑交相辉映,古朴又不失现代气息。而在旧时,这里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作“新市场”。 渐渐地,王字街一带的人越来越多,就形成了江川的一个商品交易中心,“新市场”的名字也应运而生。随着人流量的增加,新市场的街面上,除了马帮运回的商品外,还陆续出现了刀烟店、粮食店、染浆店、雨伞草帽铺、斧头锄镰铺等,甚至当时在省内颇有名气的大道生布庄也在这里开设了门店,经营土布生意。此外,汤锅小吃摊、竹篾草鞋摊、牲畜交易市场也相继出现,成为人们经营买卖的重要场所,并逐渐兴盛起来。“那时的新市场很是热闹,江川人、华宁人、通海人,还有老玉溪人都会来这里做生意,而且每三天就赶一次集。”赵鹏继续说道。 刀烟与马帮 由于父辈的原因,赵鹏对于刀烟颇为熟悉,而且有着清晰的记忆。他说:“我曾目睹父辈制作刀烟的整个过程。记得,首先是将采摘来的烟叶铺开晒干。剔除烟骨后,一层一层地铺在厚实的榨板上,铺上几层就要喷上一些香油,这样可以增加烟叶的香度。之后,要用撬杆将榨板上堆叠的烟叶夹紧压缩,每榨烟块压成四五厘米厚,再切成七八厘米宽的长条形烟块。切好后,便可拿到切烟凳上进行下一步加工。切烟凳是那种厚实稳重的四脚凳,放上烟块后,再用杉木板压上,便可用切刀将烟块切成烟丝。切好的烟丝要用牛皮纸进行包装,一斤为一包。以前,我们切的是本地的土烟,烟叶很小,只有巴掌大。刀烟制作并包装完成后,便会装箱由马帮运往外地销售。” 旧时,马帮在销售刀烟的过程中,为了赚钱,其实也会将一些诸如枪支、大烟等违禁品悄悄带回来,人们把这样的贩运称为“走后路”。 对此,赵鹏说:“虽说我的父辈没有赶过马,只是制作刀烟,但也曾听他讲起知晓的事情。听父辈说,‘走后路’短则两个月,长则三四个月。而江川人赶马‘走后路’势力大的主要有大街下营的李老板,九溪六十亩的蒋老板。他们的行经路线有合有分。一条是从江川大街出发,经过玉溪,进入峨山后,过新平、元江,到达磨黑后,再经普洱到达勐海、打洛,进入缅甸、老挝;另外一条也是从江川出发,经过峨山、新平、元江后,转向到保山、临沧、德宏,在进入缅甸后,有的到达泰国。此外,在马帮到达保山后,还有一条路线,我不清楚这条线是怎么走的,只是听说他们会进入西藏,并沿边境到达印度。路途中,许多地方山道难行,野草丛生,一不小心就有掉落山谷的危险。除了要应对险恶的自然环境,马帮还要防范土匪的威胁。为此,马帮一般都有自己的队伍,进行武装押运。” 由于文化和生活习惯相似,驮运刀烟的马帮进入缅甸、老挝似乎还在情理之中。但印度在生活习惯等方面与中国有很大差异,马帮把玉溪的东西带过去,会有人要吗?究其缘由,赵鹏说:“这可能与中国远征军有关。”回顾历史,在抗日战争时期,印度就有中国远征军的身影,而远征军中就有一部分是云南人。或许,是云南人有吸水烟筒的习惯,得用烟丝,而家乡的刀烟正是他们所需要的。当然,这仅仅是一种推测。对于马帮进入印度,无非就是商品交易,但其中是否还有着某种特殊的供求关系,已很难说清。 如今街边摊上买的烟丝已由原来的手工切制发展成了机械加工,很多上点年纪的当地人依然会买上一些,这似乎不仅仅是一种习惯,更像是一种人文记忆和生活爱好的延续。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