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的时候,有幸凑热闹代表同济与港大建筑学院、清华设计院去云南江苴调研,一住就是两周。 那已经是7年前了。我记得当时,江苴有一个老村,有一条新街。老村里只住着几位老人,做做手工布鞋,街面展现着时代的泥泞与沧桑感。新街有宽敞的林荫大道,新盖的二层小楼们,一家小卖铺,一家机具店,一家旅店,一家餐厅,一家诊所。 诊所是给我印象最深的,门口坐着几个打点滴的老人家,有一句没一句的聊着天。诊所的主人是一位老先生,学贯中西医,村里人大病小病都找他,在村里的声望很高。我记得和他聊他的病人,聊他们村子的自来水,聊抗生素注射滥用问题,聊他的孩子们去卫生所当了医生护士。他让我第一次见到真正的“乡贤”,希望他老人家现在一切都好。 我记得那时的江苴还没有什么游客,因为从腾冲进村的路还没有做硬化,颠簸得不行。修路的钱谁出,占用谁家的地,似乎有很多争议。希望现在已经修好了吧。 江苴最大的经济来源,应该是烟草。家家户户都有熏烟草的塔,里面密密麻麻挂着烟。村子不远的地方就有烟叶甄选分级的收烟厂。除了烟草,就是有不少饵丝(一种新鲜米线)作坊,印象中非常好吃。 当时江苴有一个很朴素的小学,一座小楼,一个煤灰地操场。因为政策变化要乡村教育资源集中,小学就要被拆迁了。有一位从那所小学毕业的云大大学生与我们聊天,具体的内容不记得了,只隐约记得氛围唏嘘不已。 江苴的老村里有一处要做景点开发的院子,据说是抗日战争的一个里程碑地点,很有意义。历史方面我不是很懂,只记得我们当时做了全方位的测绘,还出了一些天真的学生设计,也不知道有没有能落地的。 当时拍了一些照片,不知道照片里的老人是否还健在,照片里的孩子们现在又身处何方。希望他们一切都好。 江苴是我走入的第一个中国乡村,祝福江苴越来越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