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荷花与酒的文明,二者间总有着相通相映的情趣,人们也常将它们并举而说。千百年来,文人墨客总能让荷花的高洁雅韵,在酒文化中倾力绽放。就这样,数不尽的消夏风情化成盏中佳酿,汇色、香、味和谐地聚集一齐,镌刻在古人的味觉记忆里。 荷花与酒的美妙融合 因荷而起,因荷而得 荷花在古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在利用荷花方面,中国人还有一些特殊的习俗。其中最有意思的,要算碧筒饮。据唐代人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一书中记载: 大明湖的荷花盛开之际,一些官吏、文人常到湖边避暑,他们把湖中的大莲叶割下来,盛上美酒,然后用簪子将莲叶的中心部分刺开,使之与空心的荷茎相通。人们从荷茎的末端吸酒喝,这就是被唐宋文士传为美谈的“碧筒饮”。 ► 金廷标 《莲塘纳凉图》 醒时花伴酒,醉后花下眠。在夏天这样苦热的季节,繁文缛节都减去,荷叶当碗、当酒杯,是一种悠然自得于美酒和人世纷扰之间的独特情致。 古人与“荷花酒” 一荷一酒,百态人生 酒,在中国有特殊的文化属性,古代文人与酒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古人将荷花雅致容情于酒,由口入、再沁心,最后抒发成诗,落笔成碑。 据宝丰民间流传,公元730年,诗仙李白途径龙兴寺时偶感风寒,病宿在当地一家王伦客栈,店主王伦对病中的李白百般照顾。后来,身体好转的李白受到店主王伦相邀入席,初饮莲子入酿的酒后连声称妙,还为这酒起了个动听的名字——“莲花酒”。 李白自言道:以莲子入酿,玉壶清香,无愧莲花酒的美名。并当场书写一幅对联:莲花酒美玉壶开,太白醉去复还来。 在宋朝,被贬谪到岭南的苏轼,虽然仕途坎坷,但也享尽了口福。他不但“日啖荔枝三百颗”,更重要是发现了桂林平乐的莲花白酒比广东云安的米酒还好喝,曾推崇它说:“请君多酿莲花酒,准拟王乔下履凫。” ► 明人陈洪绶 《隐居十六观》 图中所描绘一隐士坐于野外石头上,惬意地畅饮荷花酒。到了明代,荷花酒也叫莲花白、莲花春,其酒以荷花浸泡,清香馥郁。明朝时平乐盛产莲花酒,但现存的相关资料极少,多以酒名二字列于史志中,世人只能从当时一些诗文中来窥探莲花酒的概貌。 明代诗人孟洋就写了关于莲花酒的诗,其一曰:“常闻平乐莲花白,绝胜云安曲米香,万里索居愁逐客,一樽遥慰赖乡人。” 清朝的《清稗类钞》中,也记载了慈安慈禧太后时期的莲花酒的做法: "瀛台种荷万柄,青盘翠盖,一望无涯。孝钦后每令小阉采其蕊,加药料,制为佳酿。注于瓷器,上盖黄云缎袱,以赏亲信之臣。其味清醇,玉液琼浆,不能过也。" 悟莲之精髓,饮正品荷花酒,佳酿天成,酱香品味 正品荷花酒,引莲之清新典雅,将“荷”与“酒”紧密结合,集优质原粮、百年工艺所酿造,深厚的文化历史与卓越品质深涵其中。 荷花酒皆采用赤水河上游纯净水源,仁怀海拔500米以上的红缨子糯高粱,经12987大曲坤沙工艺酿造,加上在加曲、高温堆积、入池发酵、取酒贮存等酿酒过程中,荷花酒厂的砂条老石窖与茅台镇酿酒微生物群联动生成了大量有机酸物质,成就了一杯香气四溢、醇厚绵柔、韵味悠长的荷花美酒。 红缨子高粱 美酒如荷,都需要经历漫长的等待,才能迎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贵品质。荷花酒的诞生和发展,既契合了时代的命脉,又深谙着市场的需求。荷花酒秉承着荷花的向上、向善等核心精神,犹如一朵向上绽放的荷花,正冉冉升起,成为酱酒红海中一颗实力“新星”。 荷与酒的邂逅,仿佛将中国千年岁月积淀的隽永和底蕴,在这一刻集中地体现。一缕荷香,一杯美酒,交织成舌尖上的一抹绝妙韵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