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香烟网-健康养生信息网

当前位置: 香烟网 > 香烟信息 >
KMAA987

“金叶”香飘七十载 风雨兼程著华章——中国烟叶生产70年发展回眸

时间:2022-10-23 18:07来源:香烟网 作者:佚名 点击:
从卷烟工业“无米下锅”到世界烟叶生产强国,从“散、乱、差”到规范化、集约化管理,从“靠天吃饭”到规模化种植、机械化作业,中国烟叶走过了不平凡的70年。伴随着一系列科技成果的相继面世并在各烟叶产区落地生根,烟叶生产技术实现了从原始粗放向现代高效的历史巨变,中国烟叶也因此迎来质量提升的黄金时期,上等烟比例由1982年的1.

Tips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70年栉风沐雨,70年沧桑巨变。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农业发展呈现出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我国农业产业的组成部分,烟草农业取得的成绩同样令人瞩目。

从卷烟工业“无米下锅”到世界烟叶生产强国,从“散、乱、差”到规范化、集约化管理,从“靠天吃饭”到规模化种植、机械化作业,中国烟叶走过了不平凡的70年。

在艰难困苦中蹒跚起步,在不懈探索中砥砺前行。一代又一代的烟草垦荒人披荆斩棘,用汗水和付出书写璀璨史诗。将这些具体行动和生动实践串联起来,就能清晰勾勒出一条中国烟叶生产锐意进取的改革发展之路。

新生:实现恢复性增长

成立之初的新中国,犹如“一张白纸”,满目疮痍、百废待兴。旧中国留给我们的,是一个铁钉和火柴都要进口的烂摊子。

中国烟草农业面临的处境大抵相同。

和玉米、甘薯等农作物一样,烟草原产于中南美洲,大约16世纪才传入中国,一直到19世纪这300年间,我国种植的烟草均为晒烟。

1902年,英美烟公司进入中国建厂制烟。彼时的中国大地,尚不能供应适合卷烟制造的烤烟,因此都是进口美国烟叶作为原料。为破解原料困境,英美烟公司决定在广袤的中国农村开辟适宜美种烤烟的生产基地。

1913年起,英美烟公司先后在河南许昌、山东潍坊、安徽凤阳试种烤烟成功。1917年,日本东亚烟草株式会社在辽宁凤城、复县试种烤烟成功。1937~1940年,四川、贵州和云南试种烤烟成功。

至此,以鲁豫皖三省为主的黄淮烟区、以辽宁为主的东北烟区、以滇黔川为主的西南烟区初步形成。

受连年战争和英美烟公司等外国公司长期垄断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烟叶生产发展非常缓慢。1949年,烤烟种植面积仅6.08万公顷,总产量仅7万多吨,种植面积和总产量降至历史最低。

那是一段“无米下锅”的艰难岁月!老一辈烟草人始终记得当时的“窘迫”:上等卷烟原料几乎全为美国进口烟叶,至少也在80%以上,中下等卷烟亦需要添加相当比例的美国烟叶混合制作。

彼时,中央提出要“做中国人自己最好的卷烟”,“最好卷烟”,岂能完全依靠外国烟叶?何况还有西方封锁!

中国烟草产业要发展,首先必须解决的就是原料难题!

国家把烤烟生产列入统一计划,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制定“重点恢复老烟区,适当发展新烟区”方针;组织烟草农业科技工作者加快技术攻关步伐……党中央一系列优惠举措的施行,带来了建国初期烟叶生产的大发展。

到1956年,全国烤烟种植面积达38.53万公顷,产量达39.9万吨。一改过去以晾晒烟为主的种植历史,烤烟成为我国烟叶的主要类型,初步扭转了高档卷烟原料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

然而,物资匮乏是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客观现实,烟叶产业概莫能外。彼时,为解决烟叶极其匮乏问题,朱尊权等老一辈烟草人曾尝试发展“二茬烟”和在南方种植“冬烟”等,亦进行过烟草填充料研究。三年困难时期,连荷叶、棉花叶、榛子叶等都掺入烟叶中做卷烟,但终究难解卷烟原料之渴。直到60年代轻工业部提出“食品工业要发展原料”,号召各省种植烤烟和白肋烟,烟叶原料才逐渐充足起来。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烟叶总面积和总产量跃居世界首位。

烟叶产量的迅速发展,为增加卷烟供给、满足百姓消费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受“左倾”错误思想、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烟叶生产规模和产量曾经历几次大起大落,造成严重影响。而烟叶质量也不尽如人意,品种不一、等级混乱、生产无序情况突出,烤烟外观品质与内在质量偏离较大。这也正是当时消费者普遍反映“香烟不香”的症结所在。

规范:步入良性发展正轨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嘹亮号角,各行各业的改革如春潮涌动,生机勃发。

彼时,我国烟草产业仍处于分散管理的状态,轻工部、商业部、供销合作总社分别管理卷烟生产、卷烟销售与原料供应,多头管理下各方掣肘的情况时有发生,原料供应与卷烟生产严重脱节。

面对外烟竞争压力,中国烟草产业亟待一场彻底的管理体制变革!

1982年成立中国烟草总公司,1984年设立国家烟草专卖局,我国烟叶生产自此结束了多年来散乱、无序发展局面,逐步向规范化、协调化发展迈进。

国家局、总公司成立之后,把烟叶发展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突出抓好,充实管理人员,建立各项制度,针对烟叶生产基础薄弱、管理不到位、指令执行不严格、生产技术水平落后现状,一手抓规范管理,一手抓质量提升,取得良好成效。

国家局层面率先设立烟叶生产供应部,1986年成立中国烟叶生产购销公司,2004年更名为中国烟叶公司,各省、市、县相继设立烟叶生产相应处室、科室。自上而下、层层设立的烟叶生产专业管理机构,为烟叶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楚雄的草,大理的茬,曲靖的烟花甲天下。”时任中国烟叶生产购销公司经理的赵元宽这样描述20世纪80年代初期云南烟区的烟叶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

针对良莠不齐的烟叶发展现状,国家局制订“计划种植、主攻质量、优质适产、坚持改革、提高效益”指导方针,明确提出以提高烟叶品质为中心,以增加上等优质烟叶比例为目标,以良种化、区域化、生产技术规范化为措施,努力提高烟叶质量和品质。

从1985年开始,行业先后从国外引进“G28”“NC89”“K326”等优良品种,建立健全种子管理制度和良种繁殖体系中国进口优质烟叶,扭转了烟叶品种多、乱、杂局面;围绕烟叶生产中的关键性技术,组织我国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开展科学研究,推广运用营养土和营养袋育苗、地膜覆盖栽培、钾肥施用等技术,对提高烟叶品质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通过推进40级烤烟国家标准,使我国烤烟标准与国际接轨,并开展烟叶生产收购达标晋级活动。一系列举措,使培育壮苗、规范栽培、科学施肥、成熟采收、科学烘烤等技术逐步被广大烟农掌握。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为加快生产技术提升步伐,国家局还采取‘引进来、派出去’的方法,于1986~1988年、1996~1999年两次开展中美合作,改进中国烟叶品质及生产技术,初步解决中国烟叶‘营养不良,发育不全,采收不熟,烘烤不当’问题,进一步提高了我国烟叶生产和质量水平。”中国烟叶公司总经理陈江华说。

发展之路并非总是顺风顺水,成绩背后,难掩隐忧。烟草行业成立后,虽经国家局多次整顿,但受种种主客观因素影响,烟叶生产仍出现过波动。

1997年,受国家收购价格大幅提升、种烟比较效益上升,以及不适当地方行政干预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全国烟叶超面积种植500多万亩,超计划收购2000多万担,致使烟叶经营企业大面积亏损,严重影响行业健康发展。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1998年起,行业对烟叶生产实行严格的“双控”政策,全面推行合同制,各产区严格按国家计划全面签订合同,烟叶生产实现稳定发展。

革新:推动烟叶技术进步

斗转星移,历史的车轮即将驶入光辉灿烂的21世纪。

世纪之交,中国烟叶该走向何方,如何实现质的飞跃与突破?

2000年9月,国家局明确提出改进烟叶的内在品质,全面提高烟草农业科技水平和烟叶生产水平,并要求用10年左右时间使我国烟叶质量和生产技术水平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宏伟蓝图高屋建瓴,想要实现,绝非易事。

非新无以为进,非新无以图强。“照搬照抄”国外先进的烟叶生产技术,不能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唯有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创新“三轮驱动”,才能搬开挡在烟叶生产发展面前的一块块绊脚石。

励精图治求突破,奋起直追勇担当。烟草农业科技工作者从育种、壮苗、烘烤等环节全面着手,通过反复试验,建成了一套属于中国烟草自己的、涵盖烟叶生产全流程的技术体系——

烟草品种更新换代技术,使烟草品种从“多、乱、杂”走向规范管理,形成“以我为主”的育种格局;集约化育苗技术,为推广机械移栽提供了适令、无病的壮苗;平衡施肥技术,使烟叶营养逐渐平衡;三段式烘烤工艺及密集烤房配套技术,确保了烟叶烘烤质量;烟叶收购信息化管理,实现了收购烟叶的质量追踪;打叶复烤,让烟叶加工质量不断提升。

更深刻的改革随之而生。国家局先后启动实施国际型优质烟叶开发、部分替代进口烟叶开发、特色优质烟叶开发等重大项目,通过技术集成整合,有效推动烟叶质量水平提升;持续加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烟草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烟叶年产100万担以上的省级局(公司)全部建立烟草农业科研机构,30万担以上的地市级公司全部建立烟叶生产技术中心,并不断加快基层技术推广站和推广队伍建设;在烟草农业领域,布局建设9家行业重点实验室,4家行业工程研究中心,有力支撑了烟叶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

2011年,中国烟草行业完成全球第一套烟草全基因组序列图谱,我国烟草研究从此全面进入基因组时代;2017年,国家局发布《全国烤烟烟叶香型风格区划》,我国烤烟烟叶风格特色定位由传统三大香型区划为八大香型;烟蚜茧蜂防治烟蚜等绿色防控技术得到全面推广,烟叶生产由化学农药防治向绿色防控转变、由化肥施用向土壤保育转变,并持续辐射大农业生产……

伴随着一系列科技成果的相继面世并在各烟叶产区落地生根,烟叶生产技术实现了从原始粗放向现代高效的历史巨变,中国烟叶也因此迎来质量提升的黄金时期,上等烟比例由1982年的1.94%提升至2018年的66.36%。我国烟叶质量和生产技术水平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转型:发展现代烟草农业

“面朝黄土背朝天、肩挑背驮来种烟”;“听水响,望水流,一年四季为水愁”;“用水难,行路难,农村发展更困难”。这些让人听了心酸的顺口溜,却曾是中国广大烟区烟叶生产基础设施脆弱最真实的写照。

“硬件”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石,积极彻底改变烟区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成为新世纪以来烟草行业必须解决的当务之急。

乘着“工业反哺农业”的东风,2005年国家局正式启动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仅3年时间,我国烟叶生产条件就得到了明显改善。

2007年6月,国家局党组首提“由传统烟叶生产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并明确提出“一基四化”发展目标,随后印发《关于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指导意见》。

至此,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大幕全面拉开!

2010年,国家局制定“原料保障上水平”发展战略,确立了以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为统领,原料供应基地化、烟叶品质特色化和生产方式现代化深度融合的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道路。

从试点探索、典型引路到全面推广,从“整村整乡试点”到“整县推进、单元实施”,从基本烟田规划到基地单元建设,从改善硬件设施到着力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步伐日趋稳健,内涵不断深化,水平持续提升,向着更高标准实现新突破。

在中国烟叶公司副总经理刘建利看来:“现代烟草农业建设,让中国烟叶生产实现了真正的脱胎换骨。”

昔日烟区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向美丽宜居的巨变。数据显示,2005年以来,行业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补贴资金932.05亿元,配套建设5000万亩基本烟田,完成烟水、机耕路、土地整理等各类项目514.62万件;建设现代化农业设施5000多万平方米。

烟叶产业让烟农成为农村较早实现脱贫致富的一批人 /李才奇 摄

烟农实现了由贫穷困苦向全面小康的巨变。在连续几年提高烟叶收购价格、不断加大各项投入补贴力度、烟叶风险保障机制日渐完善、多元增收产业日趋丰富的支撑下,从1998到2008年,烟农户均收入增长了40倍中国进口优质烟叶,成为农村较早实现脱贫致富,走上小康道路的一批人。

生产方式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巨变。烟叶种植主体逐步由传统烟农向种烟大户、家庭农场、职业烟农转变,“种植在户、服务在社”生产组织模式逐渐成熟;主要生产环节专业化服务全面开展,机械化作业稳步推进。从1988年到2018年,亩均用工从42.90个下降到20个左右,个别地区仅为10个左右。

俯首农桑,如今的烟区俨然一片新天地。道道沟渠流水潺潺,条条机耕路纵横交错,基本烟田整齐划一,烟苗长势均匀,座座烤房点缀村落间。育苗工场化、起垄机械化、种植专业化、烘烤专业化的种烟景象让人应接不暇,好一幅“烟叶强、烟区美、烟农富”的秀美新画卷!

新程: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大作出的这一历史性判断,引领着中国经济巨舰驶入高质量发展新的历史阶段。

谋划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烟叶生产最鲜明的导向,也是一道必答题、关键题,必须完成并答好。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高质量发展,意味着烟叶生产不再单纯地追求速度与规模,转而追求供给体系更优质、供需结构更协调、资源配置更高效、生产方式更可持续。

当前,行业烟叶生产工作既存在供给大于需求导致产能过剩的问题,又存在优质烟叶有效供给不足、不能适应和满足品牌需求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必须通过更高质量的发展来解决。

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烟叶“双控”是发展之基。从2014年起,国家局连续实施烟叶“双控”,行业烟叶生产规模稳定在3500万担。坚守红线经受住了严峻考验,烟叶生产总体保持平稳,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绿色发展是大势所趋。“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色生物防控技术、废弃烟用地膜回收利用、新能源烤房建设……烟草行业从未停止过对绿色发展实践探索,烟叶生产技术体系正努力从传统向绿色转变。

向高质量发展迈进,优化供给结构是必由之路。利用基因技术实现品种改良,提高上部叶和上等烟生产水平;全面提升打叶复烤企业加工水平;优化烟叶产能布局……烟草行业正发力供给侧,确保烟叶供需更为协调匹配。

前路犹漫漫,重任仍在肩。将70年光辉历史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宝贵财富,用改革创新之犁勤奋耕耘,我国烟叶生产必将根深叶茂、本固枝荣。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