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桥正道 烟桥、古祠、古道、古树,加上精美的建筑,一幅水乡美景 烟桥古村里清朝皇帝御赐的旌表节孝牌坊 准一品武将建造的会客厅 大户人家曾经的花园只剩下一块石匾和古树 榕树掩映的烟桥村祠堂 何氏六世祖祠建筑精美 第9站:南海烟桥古村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黎存根 广东水乡众多,唯独它的名字,总是给人一丝烟雨朦胧的感觉。它就是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西北部的烟桥古村,光听名字就令人浮想联翩。 其实,南海九江镇,大家最熟悉的是九江双蒸酒,风行粤港澳,前年的电视剧《九江十二坊》更是增添了九江在酒文化上的人性魅力。说到文化,被称之为“儒林之乡”的九江镇,历史上人才辈出,追根溯源,那就不得不提烟桥古村了,这里崇文重教,建书舍教育子弟,就连康有为的师公也是其村中人,被光绪皇帝封为“郡国乡贤”。 烟桥村中人,不仅能文,还能武能商,堪称全才。出过清朝准一品的武将,也有镇守海防缉私的官员,抗日战争中更为保家卫国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建设新中国。经商的子弟富甲一方,不忘乡亲,捐资助学。 走过古老烟桥,穿过烟桥古道,流连水乡,凝望青砖瓦舍,除了能深深地感受到这个西江畔鱼米之乡的富足与古朴,更多了些乡愁。 A话说烟桥 烟桥古村,自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六世祖慕莊公由石龙村(九江镇南)迁至开村到今已近六百年。开村时,名里海,与西江外海相对应。后因村若飞燕,叫燕桥,自清中期建成大木桥,早晚雾锁,若烟雾绕,自此称烟桥。村中现有何氏六世祖祠,旌表节孝牌坊、兰桂坊、烟桥正道门楼等和大量古民居,其中何氏六世祖祠以及旌表节孝牌坊都是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虽然烟桥村不大,但是古朴的石板巷,居中一条“烟桥正道”,旁边按照易经分元、亨、利、贞的四巷布局,十分值得品味。烟桥村古人还用石板路覆盖水道,下面纵横交错的水道能将全村的生活污水集中排到村后的池塘,而村前的护城河则常年保持清冽不污染。 烟桥村自然环境得天独厚,村前河边,树木生机勃勃之树木,村后有三水两基的竹林围绕。烟桥横跨的村前河涌,与九江其它8条河涌汇合经西江流入珠江,密布的河涌养育依水居住的村民,营造了烟桥村的静谧,也带给村民一份惬意舒适的生活,是难得的水乡风光。 B烟桥看点 何氏大宗祠: 荣耀传承地 何氏大宗祠位于烟桥村大巷口,又称何氏六世祠,是烟桥村6间祠堂中唯一保存的一间。大门梁柱上石雕、木雕、灰雕和砖雕搭配,样式乃清末典型繁琐而精致的风格。祠堂的始建年代不详,清嘉庆十九年(1814)重建,光绪十八年(1892)重修。题额为清同治六年(1867)顺天举人顺德梁骝藻所书。二进三间、抬梁式木构架、镬耳山墙硬山顶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木雕、砖雕及灰塑精巧,手工精细,人物、花鸟等栩栩如生。祠内有咸丰九年(1859)探花顺德李文田题匾“惇叙堂”。 村中老人鹰叔介绍,几百年来私自造烟的村子,烟桥人才辈出,励学之风源远流长,古代科举,何文绮考中进士,在京为“兵部主事”,中举者有五人,贡生有六人,文学十九人,监生四十一人,俏生一人,武学十六人。这些人才,为社会贡献良多。在祖祠内,有一联足可见当年的辉煌:距樵麓十里以南,有乡贤有画师,遍地美豪齐鹊起;计男丁六百余口,若举人若进士,秀才文武更蝉联。 老人说,何文绮被光绪皇帝封为“郡国乡贤”,牌坊还在。在鸦片战争时期,他参与策划三元里抗英,晚年回乡,还教导朱次琦(朱九江,康有为老师)读书为人,后来朱次琦中进士为官,晚年返乡教书也是受文绮公之影响。 另外,烟桥村虽不大,人口也不多,但各时期出的人才确实不少。清代何丹山,本家贫,但苦学,终成岭南画派大师。在商界,出类拔萃的很多,如“一经堂”“丹桂堂”、“百福堂”、“尚志堂”、“五美堂”等等。如“一经堂”创始人何如騵(牧野公),九岁父亡,家贫,十四岁母亡,十七岁往澳门卖药开始,后在中国香港、日本等地经商,获利不忘故里,重建祖祠,护弱救贫,东村至河清、璜矶、西樵、基边村的石板路及村内石巷皆其捐建。 树祖公:一树成林 烟桥边、祖祠旁,榕树遮天蔽日,俨然小树林,“树包塔”、“连理树”等奇观令人们叹为观止。细看才发现在这片茂林中,“货真价实”的只有一棵老榕树,其余8棵都是从它身上分长出去的,真乃一树成林! 据介绍,每棵分支树引种下来都与国家大事有关联,1945年日本军投降,老百姓得以重新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为纪念这个转折性时刻,村民从榕树上引种一枝气根;新中国成立时引种一枝;1982年为改革开放的形势所鼓舞,再引种一枝;1997年香港回归、1998年5月村子遇上大水灾、1999年澳门回归、2000年庆祝千禧年、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都各引种一枝。其实,这是村民用类似结绳记事的古老方法,通过引种老榕树,把每一个历史性时刻记录下来。这便是迄今老榕树所有枝干的来源。 现在,村里的老人都喜欢在这片数百平方米的古榕下聚会闲谈。村民更是尊称老榕树为“树祖公”和“国事榕”,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 烟桥正道:一过烟桥、必行正道 村中大户人家住所随祠堂分布,村子的布局基本面貌仍在,其中私自造烟的村子,“烟桥正道”贯通南北,乃全村之轴心,北端的门楼是村子正式的入口,麻石门的门楣上刻的是正楷字体,而字画已经模糊不清,样式朴素,传说出自何丹山之手。 而烟桥,就在祠堂的前面,加上村中地理形状和布局像一只展翅飞燕,所以名为“燕桥”,后改为“烟桥”。最初用竹架制成。1831~1835年间,乡人如骧公倡议改建为木桥,1908年乡人锡恩公与族侄毓桢公重修改建。1995年,在征得村民同意下,扩建河清至烟南公路,并将木桥改建为钢筋水泥结构的公路桥。近年,烟桥重修,当年从古桥中拆下来、依旧保存完好的古木再次架到了小河两岸,半米多宽的木板条搭在十来米宽的河道上,人走在上面桥身颤抖,走在上面颇为“惊险”。 鹰叔介绍,村里素有“一过烟桥、必行正道”之说,也以此训诫后人要行正道,莫走歪路。如今游客到村中,也是必走烟桥正道。 兰桂坊:香港扬名 一听兰桂坊名,大家当然会想到香港中环的兰桂坊。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香港兰桂坊渊源,就源自烟桥古村里一个命名为“兰桂坊”的建筑。烟桥古村的兰桂坊,其实是村内一书舍——星桥书舍的附属建筑。鹰叔介绍,烟桥村民何星桥在西欧经商,光绪二十年回乡兴建的。何星桥的儿孙名为兰桂、芝兰和丹桂,何星桥希望儿孙“兰桂腾芳”,因此将此处命名为“兰桂坊”。上个世纪,何星桥的后人移居香港后,获得在中环区的一片地,便决定将其命名为“兰桂坊”,同样取其“兰桂腾芳”的寓意。 烟桥村中的兰桂坊,其实是烟桥村一个大户人家的古建筑群,岁月洗礼过后,只剩下两间房屋和一座门楼,颓垣败瓦处已经长出树木。门楼横额石上的“兰桂坊”三字引人瞩目,“光绪二十年”的题款揭示着此屋已经历了人间百多年的沧桑。虽然兰桂坊是典型的清末民初岭南建筑风格,屋檐下的墙头四周绘有传统的中国壁画,青砖墙上的砖雕、灰雕保存良好。但奇怪的是,该屋面向大路而开的一列窗户,窗框是用麻石砌成,窗蓬带有明显的西洋建筑风格,虽经风雨侵蚀,其花纹图案的雕刻仍显得十分精致,色彩艳丽,即使不经拾掇,时至今日,仍不失其建筑艺术上的光华。 无论怎么样,兰桂坊已经在世人心中大放异彩。 交通: 沿广佛高速进入南海九江镇,进入龙高路一路往前,在大转盘处驶向高明方向,向前行驶数公里,便能看到烟桥古村的牌匾。转右直走不远,即可见烟南村村委会大楼,沿小路直走即可到达烟桥村。 特产: 九江最著名的特产是九江双蒸酒和九江煎堆。另外,依西江而居的九江人还特别爱吃河鲜,当地不少特色食肆都擅长烹饪全鱼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