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回溯到2018年7月,当朱德取再次打开烤房门的那一瞬间,看到金灿灿的烟叶,脸上也露出了许久不见的笑容,攥紧的拳头慢慢地松开,顿时猛拍了一下大腿,吆喝道:“终于把烟烤好了。” 朱德取在烤房边进行烟叶初分级。 可就在一年前,朱德取面对的场面却迥然相异。那一年,朱德取第一次烘烤烟叶,等来的却是失败。朱德取说:“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烟叶,却在烘烤环节出了问题,所有的都烤砸了,还搭上了自己的血汗钱。我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居然连烟叶都烤不好。” 至今虽已时隔多年私自造烟的村子,但回忆起那段经历,朱德取的心情依旧难以平复。 朱德取是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人,家住老店镇尹武社区大坪子村民小组,因为他平日里说话带笑、与人为善,村里人都亲切地称呼他“老朱”。从失败到成功虽然只用了短短一年的时间,但是这一年的经历,老朱却是终生难忘。 在经历了外出务工的种种磨砺之后,2017年,老朱毅然决定回到家乡,踏上了自己的种烟之路。在烟站技术员的细心指导下,田里的小烟苗一天天茁壮成长,老朱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可是那一年村子里没有烤房补贴项目,老朱只能自掏腰包建了两座烤房。 转眼间,烟叶迎来成熟采烤季。当第一炉烟出炉的时候,站在烤房门前的老朱瞅着这一炉全被烤废的烟叶,暗自安慰,“嗯,应该是失误私自造烟的村子,下一炉应该就不会成这样了。”可是,接下来发生的事却让老朱心态彻底崩溃了。 接下来的十几炉烟叶都烤砸了,老朱算了算账,足足亏了11万元。内心的失落与挫败感,也许只有老朱自己才能体会。是坚持还是放弃,两种对立的选择相互交织在一起,一时间老朱心里五味杂陈。 在冷静下来之后,老朱与烟站技术员、烘烤技师仔细探讨,究竟是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经过一番讨论,老朱终于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温湿度及烘烤时间的控制是烤好一炉烟的关键。“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能烤出好烟叶。那就再种一年试试。”老朱暗下决心。 新的种植季来临,老朱甚是勤奋,几乎每日穿梭在烟田间。但凡有烟站、网格片区组织的烟叶种植、烘烤等技术培训,老朱都会参加,一个不落。终于在2018年,老朱成功了,顺利赚到了6万多块钱,2019年也获得了可观的收入。 朱德取在田间收获成熟的烟叶。 到了2020年,老朱又萌发了新的想法“反正我们这儿土地资源多,要不再扩大点种植规模,把之前亏的钱全赚回来。”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两座烤房已经不能满足烘烤需求。“再建烤房,又得一大笔钱。”正当老朱愁眉苦脸的时候,当地烟站的技术员带来了一个好消息。 建一群烤房(5座为一群),配套烘烤设备,可享受项目补贴17.4万元。听到这个好消息,老朱一扫愁容,开心得像个孩子。这一年,老朱种植烤烟的纯收入突破了12万元。 要干成一件事情,就需要不断地解决问题。老朱也不例外,烤房问题解决了,另一个问题接踵而来至:缺水。 “天干的时候,村里连饮用水都保障不了,种地全靠天吃饭,于是我们4个人就凑了30多万元从5公里外的山上挖沟埋管引水到村子里,并修建水池,基本解决了我们村子的饮水和农业灌溉问题。”老朱说。 在修建引水设施的过程中,交通不便、施工难度大,肩挑手扛成了常态,但大家还是忙得不亦乐乎,终于不知熬了多少个日夜,顺利完成了整个工程。当清澈的水流顺着水渠涌向烟田的那一刻,老朱和村里人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一路走来,老朱遇到了很多困难,但他能吃苦、不放弃、爱家乡,所以无所畏惧,直到成功。这是老朱身上的一种精神,也是成千上万个勤劳烟农身上共有的精神。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