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厨房油烟会引发肺癌吗?不要过多担心,还是吸烟伤害更大,包括二手烟!” “吸烟超过20年,很多都会慢阻肺。” “有时候劝一个人不做手术,比劝一个人做手术还难!” “医生建议你1年复查1次就1年1次,没必要3个月又去1次” “晚期患者的目标不是彻底根治,而是带瘤生存” ...... 5月10日下午,肺癌领域的3位顶级专家——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内科主任、肺癌首席专家张力教授、胸科副主任杨浩贤教授、放疗科副主任刘慧教授,在广东卫生在线微信视频号《开讲啦!大医生》知识专栏,开展健康科普直播,为大众科普肺癌的那些事。 ▲左起分别是主持人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检验科副主任检验师谢晓英,张力教授、刘慧教授、杨浩贤教授 这是《开讲啦!大医生》2022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主题科普活动的第二场重磅直播,活动由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广东省广播电视局指导,广东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人之初杂志社、广东卫生在线、健康广东人、腾讯公司联合主办,广东省癌症中心、广东省网络视听新媒体协会协办。 这一场直播有 超52万人观看,7.3万“点赞” 原计划90分钟的直播时长 加时延长到了150分钟 就是这么精彩 ▼▼▼ 直播现场,专家金句连连,犹如看了一场脱口秀,让专业的肺癌防治知识变得一听就懂,引来全国各地的观众纷纷点赞,疯狂刷屏: “太通俗易懂、幽默了!” “有趣的科普,感谢3位专家!” “大医生,又帅又美!为教授点赞!” “今天笑得肚子疼!” “今晚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 “大教授!大收获!感谢你们,我想活下去,要看着孩子长大” 当然,一轮又一轮的专家与观众“面对面”问答,还有一波又一波的直播福利(15个专家咨询号、1000个小林漫画口罩等免费送),更是让直播间变得“人从众”热情不减,提问分享不断、精彩互动不断。 直播分为三大部分,专家们用最新的肺癌数据、最真实的患者故事,由浅入深,带领大家正确认识肺癌、有效防治肺癌,帮助患者回归健康身心状态。 对于本场知识点满满的直播 广卫君(优秀课代表)为大家总结有 8大肺癌防治建议 ▼▼▼ 任何时候戒烟都是有效的 吸烟与肺癌相关,两者虽然不是因果关系,但有密切相关关系。张力教授分享了一个故事,在6万人参与的对照试验中,吸烟人群患肺癌的发生率比不吸烟人群提高了5~6倍。 吸烟不仅损害个人健康,还会造成身边的人被动吸烟。张教授介绍,患者提到的肺癌家族史,虽然与肺癌发生有一定关系,但其实大多不是因为遗传,而是家族有吸烟人群,形成了不健康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除了要避免二手烟伤害,近年兴起的电子烟也同样含有致癌物质,需要引起重视。 直播中,还有观众发出“老烟民现在才戒烟会不会太晚了”的担忧,杨浩贤教授直言,数据证明,即便到了肺癌晚期,患者戒烟后的治疗效果也会更好,只要下决心戒烟,什么时候都不晚。 对于如何有效戒烟,刘慧教授贴心分享了2个小妙招:一是勤刷牙、多吃水果和蔬菜改善口感,二是睡前按摩头部、泡脚改善睡眠。为了自己戒烟激活癌细胞,为了家人,为了社会,戒烟行动起来。 吸烟指数大于400要小心 作为一种隐蔽性较强的恶性肿瘤,肺癌早期症状并不明显,但有三个现象应该注意:持续咳嗽患者突然咳嗽加重或咳嗽性质改变、痰中带血和不明原因的消瘦。目前早期肺癌的主要筛查手段是CT扫描,其中,低剂量螺旋CT的放射性仅为普通CT的1/4到1/3,更适合一般体检筛查。 即便如此,专家们建议,除了有明显症状,健康人群还是要尽量减少CT检查次数,高危人群的检查频次也建议控制在半年或者一年一次。 那么,哪些人属于高危人群?张力教授提供4个参考: 一是吸烟指数大于400。吸烟指数等于每天抽烟多少根乘以抽烟年限,即每天抽20根,烟龄20年,抽烟指数即为400; 二是从事肺癌相关高危职业的人群,例如长期在粉尘较重的环境下工作; 三是有肺癌家族史的人群; 四是年龄超过50岁的人群。 肺结节是一种描述,不是具体的病种 近年来,随着CT筛查的普及,不少人查出肺部有小结节,担心自己患上了肺癌。对此,杨浩贤教授解释,结节其实是一种描述,不是某种特定的病,很多疾病在CT影像学上都可以表现为结节,肺癌只是其中一种。 他说,普通人群中通过CT筛查出来的肺部小结节超过95%属于良性,无需过于紧张。即使检查为恶性肿瘤,也有一部分生长速度很慢,属于惰性肿瘤,这些患者也不急于手术治疗,可先随访观察,动态观察结节变化情况,只有极少数患者需要手术治疗 杨浩贤教授提醒,肺结节需不需要治疗、如何治疗,一定要咨询专业医生,不要被网上信息误导,引发不必要的焦虑。 肺是不可再生资源,非必要不手术 随着微创技术的进步,尤其是机器人手术的应用,以往需要开胸完成的手术,现在甚至只在体表留下1~3厘米的创口。手术变得越来越“日常”,人们对风险的敏感性也逐渐下降,杨浩贤教授说,时常有患者查出肿瘤后,主动要求“切掉才能放心”,这让他开始需要用更多时间劝患者别做不必要的手术。 杨浩贤教授解释,肺是不可再生资源,切除部分无法弥补,会直接影响呼吸功能,体表创口变小,这是肺癌手术的进步,也就是老百姓通常讲的“微创手术”。但手术对肺的伤害仍不可忽视。而且,肺与心脏及其大血管相连,肺癌手术属于风险级别最高的4级手术,应该引起患者和家属的充分重视。“微创手术不简单,肺部手术有风险”,杨浩贤教授强调说。 ▲直播助手及时总结知识点 放疗vs手术,哪个更好? 常有患者担心自己无法承受射线影响,想“一切了之”。刘慧教授介绍,放疗和手术相似,都是局部治疗的方式。利用高能射线杀死癌细胞,一般针对不耐受手术的人群或位置,例如心脏周边不太好切除的部位,通过影像引导射线,精准照射,保护旁边的器官。 从准入标准来看,放疗的要求比手术低,更适合老年人以及心肺功能不好的病人,而且放疗的治疗周期更长,如果出现不适症状,也可以先暂停,给患者适应的时间。 当然,并非所有人群都适合放疗。刘慧教授解释,放疗之后,不少病人的淋巴细胞会降低,需要通过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和康复锻炼来加速恢复戒烟激活癌细胞,如果是完全无法行动的病人,也不太适合。 活下去才有机会接触最新疗法 因为发病率和死亡率常年高居首位,不少人会错误认为,确诊肺癌就等于宣告绝症。张力教授认为,没必要太灰心,“即便不幸进入晚期,有靶点就用靶向治疗,没有就免疫治疗加传统化疗,都能明显延长病人的生存期”。随着这些内科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肺癌晚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已经是原来常规化疗的3倍。而且,张力教授透露,他们正在研发靶向化疗,即结合靶向治疗的精准和化疗的杀伤力,实现患者生存期的进一步提升。 活着才是硬道理。张力教授鼓励患者,虽然一部分晚期患者无法根治,但积极治疗仍旧可以延长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活下去,才有机会接触到最新的治疗方法,再逐步实现“活得好”的更高目标。 术后如何保持健康?有三句话九个字 肺癌的治疗方法层出不穷,但医生只能摘掉患者身体上的肿瘤,真正摘掉心里的负担,还需要患者和家属的共同努力。 回归生活,回归社会,第一步就是摘掉“我是肺癌患者”的帽子。杨浩贤教授分享了一个小故事。手术后,常有患者问该如何保持健康,他总会回答简单实用的三句话九个字:“摘帽子,归社会,回家庭”!手术治疗后,肿瘤已经切掉了,所谓摘帽子就是摘掉肿瘤的帽子;归社会,就是回归正常工作状态,继续发挥社会功能;回家庭,就是享受家庭生活,享受天伦之乐。 这个出乎意料的建议,正是提醒患者从内心认可经过手术治疗后自己已经是健康人。想唱歌就唱歌,想跳舞就跳舞,心情愉悦了,免疫功能就跟上了,残余的癌细胞也就不太可能再继续发展。 ▲直播现场精彩互动 每天大笑的人,离癌症很远 当医生说,要开心一点,这可不是客套话。刘慧教授解释,人体像工厂流水线一样不断生产新细胞,时间长了,难免会出现残次品,而免疫功能就是质检员,及时发现病变细胞,避免发展成癌症。健康的生活习惯,愉悦的心情,会让质检员更加强壮,反之亦然。 癌症的发生有一定偶然性,但每天积极锻炼,常常开怀大笑的人,总是离这些坏消息很远。 感谢三位教授来到 《开讲吧!大医生》直播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