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炎”,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的看似无关紧要的“小毛病”,例如嗓子发炎、扁桃体发炎、伤口感染、口腔溃疡等等,因为许多炎症隔一段时间便会自愈,因此大多数人觉得扛一下也就过去了,顶多只是吃点消炎药。 这些炎症当真只是“小毛病”吗?答案可能远超你的想象。有些炎症与癌症有着莫大的关系,有时可能会成为癌症的“帮凶”,甚至直接成为“凶手”。 “炎症”为什么会成为癌症“帮凶”? “炎症”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是一种疾病,它其实是一种常见的病理过程。 当人体局部组织细胞因受到外来刺激而受损时,人体的免疫细胞便会被激活,通过释放炎症因子进行防御,和外界有害病菌展开激烈交战。战后,一部分免疫细胞英勇牺牲,一部分受伤被破坏,从而引发局部炎症。 一些炎症通过“养伤”会逐渐愈合、修复、消失,还有一些炎症则无法实现自我修复,长期不愈后会形成慢性炎症。而这些慢性炎症,对人体的危害非常大! 因为炎症一旦失控,会严重扰乱人体正常机能,使人体长期重复损伤-修复的过程,诱发各种疾病。长此以往,会导致细胞坏死、增生、DNA损伤,从而加速癌症的发生。 哪些“炎症”可能导致癌症发生? 世界卫生组织下属国际癌症研究中心(CIRC)一项报告显示,世界上1/6的癌症是由细菌、病毒感染引起的,这些感染便是我们俗称的“炎症”。[1] 与慢性炎症有关的多种癌症(来源: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官网) 下列四种炎症已被医学界普遍证实,和相关癌症有密切关联,需高度警惕! 1.HPV(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宫颈癌 HPV(人乳头瘤状病毒)是一种上皮性双环DNA病毒,在人和动物体内分布较为广泛。据人民健康网数据,目前已经确认的HPV病毒已有超过100多种,根据致癌性不同,可分为高危型和低危型两种。[2]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宫颈癌及癌前病变规范化诊疗指南(试行)》中明确提出,HPV病毒感染是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首要因素。[2]据刊发在临床病理学杂志上的一篇科学论文显示,约99.7%的宫颈癌是由于高危型HPV病毒持续感染引起的。[3] 那么,感染了HPV病毒就一定会导致宫颈癌吗? 答案是否定的。人体如果感染了HPV病毒,其实是完全可以通过自身免疫等方式消除的。据北京华信医院医生介绍,90%的HPV感染者可以在两年内消除病毒,低危型根本无需治疗,但高危型如果不干预治疗,持续性感染会使宫颈癌的风险大大升高![2] 2.Hp(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癌 Hp(幽门螺杆菌)是存在于人体胃里的一种细菌,主要通过手、不洁食物、餐具、粪便等途径传染。一般如果一个家庭中有1个人查出Hp感染,家庭中其他成员感染的可能性很大。 糟糕的是,感染Hp是很难被察觉的,大多数是在体检中发现的。据中国新闻网报道,70%的Hp感染者是没有症状的,只有10%的人可能会消化不良,10%~20%的人可能有消化道溃疡。[4] 一旦感染Hp,会直接导致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等疾病,如果常年感染,则极易导致胃癌或淋巴瘤。因此,早在1994年,Hp就被国际卫生组织(WHO)和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确定为Ⅰ类致癌因子(据健康时报)。[5] 《中国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科普白皮书》数据显示:中国慢性胃炎发病率为50%,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约为50%。[4]慢性胃炎如果治疗不及时,则会恶性循环,出现胃出血、贫血等,严重者则会导致胃癌。 3.肝炎病毒感染——肝癌 肝炎有一个绰号——“沉默的杀手”,原因是其传染不易被发现、潜伏期较长、慢化程度高,通常被发现时已是肝硬化或肝癌,对人体健康损害性极大。 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16-2021年全球卫生部门病毒性肝炎战略》统计,全球急性感染以及与肝炎相关的肝癌和肝硬化每年共造成140万例死亡,堪比艾滋病和结核病造成的死亡人数。而在这些死亡人数中,47%是由乙肝病毒(HBV)造成的,48%是由丙肝病毒(HCV)造成的。[6] 来源:全球卫生部门战略病毒性肝炎(参考资料[6]) 众所周知,我国历来是乙肝大国,但通过药物控制和疫苗防御,我国的乙肝感染率已大幅下降。 但和乙肝不同,丙肝目前还没有预防疫苗。感染丙肝后,大多数人不会出现明显症状,偶尔会出现食欲不振、全身无力等情况,因此很容易被忽视掉,以至于有些患者直到出现肝腹水等严重情况时才发现。好在丙肝虽然凶险,但与乙肝相比,治愈率相对较高一些。 无论是甲、乙、丙、丁、戊哪种病毒性肝炎,要恶化为肝癌,都需要经历一个发病过程,通常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因此,要想防止肝癌,很重要的一步就是防止肝炎。 4.EB病毒感染——鼻咽癌 EB病毒又称人类疱疹病毒4型,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病毒,也是导致鼻咽癌发生的一种高危因素。它和流感病毒相似,主要通过唾液,经呼吸道进行传播戒烟激活癌细胞,然后引发全身感染。 其实每个人几乎都会感染EB病毒,只是有些人的会表现出来,有些人的则无表现。据广州卫健委报道,全球95%的人都曾感染过EB病毒,并且一旦感染,是无法清除的,可能会终身携带。[7] EB病毒主要潜伏在人体鼻粘膜的B淋巴细胞、上皮细胞中,当人体抵抗力较低时,一些EB病毒便很可能暴发,导致人体感染。一般通过检查是可以查出来的,主要检查两项:早期抗原IgA和衣壳抗原IgA。而这两个抗原,与鼻咽癌有着密切联系。 一系列证据已经表明,EB病毒在鼻咽癌癌变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甚至是“始作俑者”。 但感染EB病毒后先不必过分恐慌,因为仅有很低概率的EB病毒抗体阳性人群会转化为鼻咽癌患者。因为鼻咽癌的发生,不是由EB病毒单独引起的戒烟激活癌细胞,而是遗传、环境等多重因素共同引起的。 这些炎症“爆发”前,该如何有效预防? 1.HPV(人乳头瘤病毒)感染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指南,接种HPV疫苗是预防宫颈癌的重要方法。其原理,正是接种疫苗后,可有效预防HPV感染。 预防措施: 2.Hp(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大多是由于“病从口入”,因此一定要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饮食卫生。 预防措施: 3.肝炎 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高效方法就是接种乙肝疫苗,丙肝等其他肝炎病毒,只能通过积极预防进行抵御。 预防措施: 4.EB病毒感染 EB病毒主要通过唾液传播,因此要提高防护意识。 预防措施: 远离癌症威胁,还需要定期筛查 炎症是癌症的重要风险因素,预防和及时根治炎症,可以帮助我们远离部分癌症。但是,要想让自己和家人进一步远离癌症威胁,还需要做定期筛查。 一个正常的细胞发展为癌细胞,是一个长期积累、复杂渐进的过程。而癌症筛查,我们可以形象地将其理解为:派出一支医疗护卫队到人体各处巡逻一番,发现有哪里有问题,立即发出警报。然后,我们就可以对症治疗,及时“拨乱反正”了。 因此,癌症筛查真的很重要! 随着大众防癌理念的不断普及,癌症筛查逐渐被提上日程。但普通的体检和癌症筛查可是两码事! 我们可以把普通体检和癌症筛查比喻成两个滤网尺寸不同的大筛子。 普通体检是一个网格尺寸比较大的筛子,筛啊筛,筛出的只是一些比较大的“颗粒”,而一些尺寸较小的“颗粒”很容易会被漏下去。 这时候就需要换一个网格尺寸比较小的筛子,即癌症筛查,它既能筛出“大颗粒”,还能尽可能筛出“小颗粒”、“微颗粒”……如此,便可以让那些藏匿在我们体内比较深的“早期细微病灶”无所遁形。 (责任编辑:admin) |